第08版:观影

版面概览

上一版  

放大  缩小  默认 

黄晓明再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

新片《阳光俱乐部》传递阳光治愈哲学



即将在10月25日上映、由黄晓明主演的治愈系电影《阳光俱乐部》,聚焦特殊家庭,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治愈的动人故事:黄晓明饰演的吴优虽已步入不惑之年,智商认知却停留在孩童时期,他像孩子般无忧无虑,与乐观坚韧的母亲沈丽萍(陆小芬 饰)相依为命。当吴优加入“阳光俱乐部”成为“高级合伙人”,以为生活将持续明媚时,母亲突患重病。哥哥吴迪(祖峰饰)作为医生全力救治,而吴优却坚信“让阳光照进内心,生命就有奇迹”,选择了一条充满童真却饱含力量的救母之路。

黄晓明在片中细腻扎实的表演收获一众好评,不仅凭借“吴优”一角在去年摘得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,还获得了今年第38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。

在上海路演活动上,导演魏书钧携主演黄晓明、陆小芬、总制片人王才涛在映后亮相,与现场观众分享片场趣事和创作理念。

为角色增重30斤

更想探讨人性和平凡个体

作为影片主演,黄晓明在路演现场的分享始终透着对“吴优”这个角色的珍视。从昔日荧幕上的“霸总”形象,到如今饰演智力障碍的“大儿童”,他坦言这是一次“跳出舒适圈的真心选择”,而这份选择背后,藏着对人生阶段的全新思考。

“人生的每个阶段追求的东西不一样。”黄晓明面对观众提问时,眼神坦诚而温和,“年轻时候喜欢英雄浪漫,现在更想探讨人性和平凡个体的故事。”对于观众好奇他为何总在“折腾”,他笑着分享了自己的职业信念:“我觉得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,所以想不断寻求突破,做我喜欢的事情。”在他眼中,碰到的挫折都不过是“登顶的阶梯”,这种不断突破的信念,也正是他欣然接纳不同角色挑战的缘由。

为了贴近吴优“天真混沌又憨厚”的形象,黄晓明在进组前特意增重30斤,这段“长胖”经历在他口中竟成了“人生最快乐的时光”。“如果我不是当演员,我应该也是个小胖子,至少不比现在瘦,”他半开玩笑地说,随即认真分享了细节,“拍这部戏的两个月,在外人看来是‘突破’,但对我来说,就是过了段随心所欲的日子——想吃什么吃什么,想喝什么喝什么,第一次在戏里连续三天吃炸鸡配啤酒,差点吃到吐。”

不过快乐背后也有“小烦恼”,他坦言减重过程远比增重痛苦:“之前拍《戴假发的人》我暴瘦30斤,这部戏增30斤,之后又拍了其他戏,等于短时间内‘胖了又瘦’。现在肚皮有点下垂,皮跟肉之间晃晃荡荡的,只能靠运动慢慢恢复。”

即便如此,他依然觉得值得:“人生就是来体验的,既然我的职业是演员,就应该尽量做到‘千人千面’,像橡皮人一样贴合角色。可能有些人不愿意这么折腾,但我愿意,尽力了就不后悔。”

谈及影片中最打动自己的片段,黄晓明的语气瞬间柔和下来,他提到一场家庭吃饭的戏:“妈妈知道自己得了癌症,一家人坐在那儿吃饺子,她突然说‘这么难吃的饺子,以后都吃不着了’。就这一句话,我当时心里特别酸——那种明知生命要走到尽头,却还想藏起悲伤、陪家人好好吃饭的心情,太真实了。”

而片场最让他印象深刻的,当属一场“怀抱着鸡走很长一段路”的长镜头拍摄:“那个镜头我记一辈子!导演没提前说要一口气走十几分钟,我以为会剪辑,结果他开车把我送出去老远,镜头都看不见我,只能靠对讲机听指令。我抱着两只鸡,它们一直在抓我挠我,我还得夹着它们,背着书包走出吴优那种晃晃悠悠的笨拙感。走了5分钟我就累了,心里不停想‘怎么还不喊停’,但又不敢停只能硬撑。最后走到镜头前时,我都哭了,赶紧跟导演说我流眼泪了你可要保存好镜头,结果他说那是虚的我没看见!”

这段趣事引得现场观众大笑,而导演魏书钧随后补充的解读更添温情:“那个镜头里,我们看不见吴优的脸,却能感受到他笨拙又坚韧的灵魂——你会相信,他走过这段路后,依然会按照自己相信的方向走下去。”

相似经历下的人生感悟:

不必纠结奇怪烦恼

片中吴优经历了母亲因癌症去世,而戏外黄晓明也因为相似经历,在路演现场分享了个人心态转变与人生感悟。自己已经到了身边有亲友逐渐离开的年纪,尤其是去年高中同学的离世让他特别感慨。“我高中同学去年是癌症晚期,他周围可能觉得最强的人只有我,觉得我能在上海、在全国帮他找医生。”

黄晓明回忆,当时他不仅尽力为同学联络医疗资源,还提供了资金资助,“到最后他都没有花完那些钱。”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同学曾发来的一条信息:“晓明,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,我有孩子。我说好的放心,不会的,一定要努力。”

但现实未能如人愿,“后来医生跟我说,真的没有办法,癌症分很多种,他这个类型是最难治的一种。”为了陪伴同学度过最后时光,黄晓明那段时间特意多次返回青岛,却刻意隐瞒了真实目的:“我没有告诉他是为了他,就说我是因为别的原因,一是陪姥姥,二是跟他吃了几次饭。”他坦言,那段时间大家都只想让同学开心,后来直到他离开后,才从朋友口中得知同学已离世,“但他那段时间是开心的,他已经坦然接受这件事情。”

这段经历让黄晓明对人生有了全新认知:“你会发现有时候人力是没有办法做到所有事情的。在那个时候你会发现,比起生命来说,其他那些人生的烦恼都不算什么烦恼,在生死面前那些都不算事。”

就像《阳光俱乐部》,主题并不宏大,讲的都是一些最浅显的人生道理,人在最后时刻的需求其实很简单,“只需要快乐地离开这个世界,我觉得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和追求,我们何必纠结于这个世界很多奇奇怪怪的烦恼,在那一刻,那些烦恼都变得像傻子一样,只是单纯开心就好。对于我来说,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,可能是我后面对人生的追求。”

无数平凡母亲的缩影:

经历风雨仍带阳光

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青年导演,魏书钧此次以《阳光俱乐部》跳出以前的冷峻风格,转而用温柔笔触讲述家庭故事。

当被问及如何理解“阳光俱乐部”的存在时,他给出了充满辩证思维的答案:“蔡博士的阳光俱乐部,一方面他的鸡汤确实能鼓舞一部分人,另一方面他好像也走入了自己事业的瓶颈。我觉得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性,甚至更多面,取决于我们怎么看。比如吴优在俱乐部里,他只看到了阳光,还把阳光当成给妈妈治病的方法——这就是‘换个角度看问题’,你相信什么,就能看到什么。”

他还特意解读了影片中多次出现的“羽毛意象”:“这个意象没有唯一答案,大家怎么理解都可以。对我来说,吴优叠魔方、遥控器再放羽毛,像极了他给妈妈治病的方案,是他的希望,也是故事的希望。但羽毛让平衡坍塌,其实是在隐喻——有些事不是靠‘坚持’就能改变的,就像妈妈的病,吴优不懂,但羽毛替他‘懂’了。第一次羽毛出现时,他可能想起了邻居女孩;可当羽毛到他手上,妈妈就晕倒了,这其实是在预告后面的困境。”

陆小芬在影片中饰演的母亲沈丽萍,是无数平凡母亲的缩影——身患癌症却藏起悲伤,用温柔包容守护两个儿子。

解读这个角色时,她眼中满是敬意:“这位妈妈很坚韧,知道自己得癌症后,没把悲伤留给孩子,反而用冷静平静的温柔对待他们。这一点跟我很像,我也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后,能学吴优的无忧无虑,学妈妈的‘经历过风雨,仍带阳光’。”

而当被问起“生活中如何调节烦恼”时,陆小芬分享了自己的“玻璃屋”理论,这也与影片中吴优为妈妈造的“玻璃屋”形成呼应。

“我生活里也有属于自己的‘玻璃屋’,不管外面受了什么风吹雨打,进去自我疗愈一番,出来就觉得世界充满阳光。人不可能每天都幸福,但若把烦恼纠结在心里,就会变成绊脚石。我现在年纪大了,更懂得‘打开心结’——拍了这部戏后,我更觉得要像吴优一样,用简单的思想过日子。”

她还解释了对片中“母子关系”的理解:“妈妈对吴优是千般呵护,但没用悲情困住他,反而支持他去阳光俱乐部,因为她想让吴优学会独立。其实妈妈反而被吴优‘治愈’了——本来该妈妈照顾吴优,结果两人都有了成长空间。这种相处模式特别好:面对问题时,彼此给点空间,别捆绑、别沉溺痛苦,才能互相成就。”

10月25日,不妨走进影院,与吴优和他的家人相遇,在光影里感受那份“阳光照进内心”的温暖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“阳光”。

晨报记者 陆乙尔

新闻晨报

 

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